
我院“怀庆薪火”大学生实践团队,将暑期实践的足迹深深印刻在焦作大地,以青春热忱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绞胎瓷的调研与传播。从窑火炽热的工坊到社区明亮的课堂,从湖畔的问卷到校园的访谈,这群年轻学子正以多元视角,为千年古瓷的当代传承注入崭新活力。
探访古窑,触摸泥土中的千年脉动
7月7日下午,“怀庆薪火”团队首站即深入焦作绞胎瓷重镇——金古轩绞胎瓷窑。在二楼展示区,当一件件纹饰如行云流水、胎质似彩练舞动的绞胎瓷珍品展现在眼前时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成员们屏息凝神,眼睛凝视着瓷面独特的“绞胎”纹理,仿佛感应到了唐宋鼎盛时期工匠们“表里如一”的匠心独运。傍晚时分,团队转战龙源湖公园,在习习晚风中开展首轮问卷调查。暮色渐深而交流愈热,市民们对本土瑰宝的认知空白与热切期待,为后续深入调研标定了清晰坐标。
出征启新程,双线并进深耕耘
7月8日,在我院第Ⅰ学术报告厅一场简朴而热烈的出征仪式吹响了行动号角。队员们目光坚定,誓言将青春智慧熔铸于文化传承的实践熔炉。10日,团队兵分两路:一支队伍重返金古轩窑厂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大师亲自执火,为学子揭开绞胎瓷“采泥、练泥、揉色、绞胎、拉坯、施釉、烧制”七重秘境。柴大师手持素坯,细述“绞胎”技法精髓。年轻的手掌在泥坯上留下探索的印记,镜头亦同步记录这薪火相传的珍贵时刻,为微电影积累下厚重素材。与此同时,另一支队伍深入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,以问卷为犁,深耕青年群体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土壤,收集当代视角下的传承建言。
童心播火,社区课堂燃亮文化星灯
7月11日下午,实践热度延至东方社区。“怀庆薪火”团队精心策划的绞胎瓷文化宣讲,吸引众多社区孩童好奇围坐。化繁为简的图文动画、妙趣横生的互动问答,将深奥的陶瓷技艺化作可想可感的奇妙故事。当孩子们的小手举起,回答问题时,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新奇,更是文化认同的星火初燃。
问卷为桥,连通常识与传承的沟壑
贯穿始终的问卷调查,是团队洞察现实的重要桥梁。龙源湖畔、大学校园内百余份有效问卷清晰显示:尽管近六成受访者对“绞胎瓷”之名耳熟,但深谙其“绞胎”工艺核心与辉煌历史者不足两成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青年群体普遍认同其文化价值,却对参与传承的具体路径深感迷茫——这道认知与行动间的沟壑,正是“怀庆薪火”竭力以宣讲、影像等多元形式试图弥合的关键。
步履不息,薪火相传在路上
当“怀庆薪火”团队在焦作的行程暂告段落,绞胎瓷的复兴叙事却因这群年轻身影的注入而翻开新页。金古轩窑厂内,大师的箴言与青春的温度在窑火中交织;社区课堂上,孩子们心中镌刻下的泥纹正悄然链接着千年技艺的未来。
这场始于泥土、归于传承的旅程证明:非遗的生机不仅封存于博物馆的恒温柜中,更在每一次真诚的乡间叩问、每一场活泼的社区对话、每一帧用心记录的影像里蓬勃脉动。青春的脚步丈量过的地方,绞胎瓷那“表里如一”的永恒纹路,正化为一条清晰可辨的文化心路,通往更广阔的认同与热爱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