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为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7月4日,我院“矿复青山”生态之道实践团奔赴焦作市缝山公园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探寻矿山生态修复的“绿色密码”。
活动前期,团队紧扣生态修复主题,反复打磨方案,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,为实地调研打下坚实基础。随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,深入探访。实践现场,团队兵分两路高效行动:调研访谈组深入缝山针公园,以专业态度和饱满热情,与游客展开面对面深度交流,倾听公众对生态修复的感知与评价;景观记录组则运用影像对比方法,系统拍摄公园现状,并搜集历史资料,直观呈现修复前后的沧桑巨变,为后续分析提供珍贵材料。
解码“绿色密码”,见证生态蝶变。团队成员通过调研深切得感受到,缝山公园的生态修复是一部从“满目疮痍”到“绿意盎然”的奋斗史。“从破坏到治理,从复绿到提质”的长期过程。20年前,该区域因长期采矿导致山体裸露、水土流失,生态环境极度脆弱。经过系统治理,如今公园绿化率超80%,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,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“城市绿肺”。园内标志性的缝山针雕塑,建成于2001年,高20米,重约10吨。2021年,该雕塑完成首次大修,这根寓意着给大山疗伤的“手术针”重新焕发光彩。
实践砺行,责任在肩。团队成员不但深切体悟矿山生态修复的艰辛历程与卓越成效,更激发了守护青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。“矿复青山”实践团将持续聚焦生态治理前沿,以专业知识赋能绿色发展,矢志不渝推动更多“生态伤疤”蝶变为“希望绿洲”!